啤岭机电设备(上海)有限公司

某抽油机尾轴承座螺栓断裂分析

2016-04-21

陆海宁 苏荣
(渤海装备辽河热采机械公司钻采设备及材料检验室)
  摘 要:某抽油机尾轴承座螺栓在运行时发生断裂。对断裂螺栓进行宏观和微观检验、化学成分分析、金相检验和硬度测试。结果表明:该螺栓运行时所受单向弯曲载荷作用的交变力,其表面应力Z大,因其装配或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松动,使其中部表面产生应力集中进而产生微裂纹,微裂纹就成为疲劳源,随着裂纹逐渐发展,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螺栓Z终瞬断。
  关键词:尾轴螺栓;单向弯曲载荷;表面应力集中;疲劳断裂
  某稠油井开采的抽油机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尾轴螺栓断裂事故。该尾轴承共使用四个螺栓联接,均采用35CrMo钢六角螺栓,螺杆直径为φ30mm,其中一个发生断裂。螺栓断裂之后,使横梁与游梁脱离,驴头前翻掉入井中,严重影响了设备的正常生产。笔者对断裂的螺栓进行了理化检验及分析。
  1 理化检验
  1.1宏观断口分析
  螺栓断裂发生在螺杆中部,断口上存在两个不同特征的区域,一个区域较为细腻,分析认为属开始断裂区;另一个区域较为粗糙,呈现金属光泽边缘部分存在剪切特征,属后断裂区域。两个区域各占整个断口面积的一半,疲劳源区与瞬时断裂区在断口上的位置大致对称。螺栓断口为典型的疲劳断口特征如图1(a)所示,认为开始断裂区断口光滑且有明显的台阶,边缘部位已出现挤压变形,如图1(b)所示。
  1.2化学成分分析
  在断裂尾轴螺栓的断口附近取样,使用SPECTRO型直读光谱仪进行化学成分分析。由表1可见,螺栓的各元素含量均在GB/T3077-1999标准要求范围内,可以确定断裂螺栓材料为35CrMo钢。
  1.3金相检验及硬度测试
  从断裂螺栓上截取横向剖面试样,经磨抛后在LEICADMI-5000M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,根据GB/T10561-2005实际检验A法,使用ISO评级图评定,夹杂物级别为:A0.5,B0,C0.5,D0.5。随后经4%(体积分数)硝酸酒精溶液侵蚀后进行显微组织观察,图2(a)为断裂螺栓边缘的显微组织形貌,为回火索氏体+少量铁素体;图2(b)为断裂螺栓心部的显微组织形貌,为回火索氏体+铁素体,心部的铁素体数量比边缘的多,表明螺栓材料在组织上不均匀。
  对断裂螺栓使用HB-3000B型布氏硬度计进行硬度测试,结果显示螺栓心部硬度为302HBW5/750,边缘硬度为335HBW5/750,此结果与显微组织观察显示相符合。查常用钢材抗拉强度与硬度对照表,此硬度值范围对应的抗拉强度应在950~1050N/mm2之间,GB/T3077-1999标准中对35CrMo钢抗拉强度的要求为不小于980N/mm2,由此推断材料的强度应该在标准的下限。
  2 综合分析
  螺栓断口宏观形貌上所示的台阶,是疲劳断裂的典型特征。断口观察结果显示,螺栓断口上疲劳扩展充分,宏观断口平坦细腻,裂纹扩展应力不大,说明其疲劳过程是相当长的。由断口的宏观形貌可以看出,断口在形成过程中两个相对断口的相互摩擦较为严重,已将断口表面挤压摩擦光滑,说明螺栓是受单向弯曲交变载荷作用而疲劳断裂的。
  尾轴螺栓松动是抽油机常见故障之一,抽油机运转时一侧受力大,另一侧受力小,长时间的运转就可能拉断连杆,拉断尾轴、尾梁螺栓,造成翻机、扭坏游梁等事故,造成不应有的损失。螺栓在服役中受单向弯曲载荷作用,该螺栓正是在承受Z大拉应力一边的表面上产生疲劳源,随后疲劳裂纹沿着与正应力相垂直的方向扩展,直至发生突然断裂。[1]
  由于断裂螺栓长度不足以完成拉伸力学性能测试,故仅从化学成分、显微组织和硬度进行分析。从显微组织看该螺栓为调质组织,螺栓心部与边缘组织存在一定差异,心部有较多的铁素体组织出现,硬度测试也证明该螺栓心部与边缘区域存在性能上的差异。由于索氏体与铁素体之间存在不同的强度和塑性变形,在受相同的机械力时,可产生不同的塑性变形,在两相的晶界部分会产生存在较大的应力和变形。这种变形和残余应力一旦超过螺栓的抗裂强度即引起晶界破裂,继续发展则成为断裂的一个条件。但组织内存在较多铁素体,铁素体是淬火时产生的,因为回火的过程实质是碳原子扩散,粒状碳化物析出,以及消除马氏体痕迹的过程。所以淬火后保留下的铁素体不会也不能发生变化。而此螺栓中的铁素体大量呈块状,为淬火温度低和保温时间不足,进而不能充分奥氏体化所造成的。[2]因此热处理方面的不当也是造成螺栓断裂的一个诱因。
  3 结论及建议
  (1)螺栓的化学成分符合技术要求,夹杂物级别不高,该螺栓的原材料质量正常。螺栓心部硬度略低于表面,说明其热处理过程控制不当。
  (2)通过对抽油机尾轴承座螺栓断裂的失效分析认为,其断裂的主要原因是装配质量及制造质量。为了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,应从加强制造过程的工艺控制、理化检验,以及提高装配质量入手,使螺栓在装配过程中免受偏心载荷。[3]严格按照抽油机一级保养周期700~800h进行保养,定期检查并紧固或更换尾轴固定螺栓。
  参考文献:
  [1]胡世炎.机械失效分析手册[M].成都: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9:629.
  [2]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.金相分析技术[M]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,1987:304.
来源:《城市建设理论研究(电子版)》2013年8期